什么材料在CO2還原中才是天生的寵兒?
發(fā)布時間:2019-09-06瀏覽次數:1563返回列表
化石燃料的過度燃燒造成了我們的環(huán)境污染,雖然如今大力倡導節(jié)能減排運動,但是不可避免的,我們的生活中各處都需要能源。只有從能源的源頭上實現可持續(xù)發(fā)展,才可能真正的實現能源自由,恢復大自然的藍天白云,晴空萬里。如今,在能源的主流方向上,包括氫氣的制備與儲存、氮氣的還原與氨固定、二氧化碳的利用與循環(huán)。在這三者中,如果可以有效的將CO2進行利用,將其還原成CO、C2H4或者液相產物,如常見的乙醇、乙酸、甲酸等等,不僅可以實現大自然中的碳循環(huán),而且可以解決目前溫室效應、酸雨等問題,還可以緩解當前的能源壓力。雖然化學能源現在的使用還處于初級階段,遠遠不如電能的使用范圍廣,但是現今氫能的基礎設施的建設,也說明了化學能源的重要性,并且,在能源利用中,能源的產生、儲存、使用三者相輔相成,缺一不可。
對于目前研究的如火如荼的CO2催化,今天我們來深入探討一下,如何可以從理論指導實踐的方向上切入,切實可行的研發(fā)出、的催化劑。
1、理論計算中使用的CO2產物生成路徑
先,對于CO2的還原,可以追溯到光合作用上,通過觀察植物可得,植物通過暗反應可以吸收CO2排放氧氣,但是對于我們來說,這之中的中間產物,也就是CO2的加氫、脫水,所獲得產物才是我們所需要的,是可以直接用作燃料,或者用作工業(yè)合成氣的制備原料。
因此,我們先寫出CO2的各種產物反應方程式:
CO2 (g) + e- → *CO2- -1.9V
CO2 (g) + 2H+ + 2e- → HCOOH (l) -0.2V
CO2 (g) + 2H+ + 2e- → CO (g) + H2O (l) -0.11V
CO2 (g) + 4H+ + 4e- → HCHO (l) + H2O (l) -0.07V
CO2 (g) + 6H+ + 6e- → CH3OH (l) + H2O (l) 0.03V
CO2 (g) + 8H+ + 8e- → CH4 (g) + 2H2O (l) 0.17V
2CO2 (g) + 12H+ + 12e- → C2H4 (g) + 4H2O (l) 0.47V
在上述方程式的末尾,我們可以看到不同的電壓值,這是根據熱動力學中的能斯特方程所得,可以對于CO2的不同產物,得到其所對應的半反應中標準電電壓。其概念就是,我們所得到產物所需要的zui小電壓以及電流剛開始不為零的電壓,與能斯特方程所得數值大概相同。如果所施加的實際電壓高于理論電勢,即成稱為過電勢。而zui理想的電材料應該具備的要求是,過電勢接近于零。
目前為止,雖然很多CO2還原電材料已經被研發(fā)出來,但是在實驗中,不可避免的經歷了很多失敗,嘗試了很多無用的材料,也浪費了很多精力。在這個時候,理論預測,就體現出了它的。通過理論計算的預測,我們可以排除一些對于CO2不友好的材料,比如,吸附能力差、對于CO2的吸電子能力沒有增益作用等等。同時,我們也可以得知,什么材料在CO2還原中才是天生的寵兒。
2、常用計算模型和方法
在理論模擬中,如今比較成熟的、比較常用的仍然是基于密度泛函理論的計算,經實踐所得,這仍然是一個理論模擬中強有力的理論指導。通過計算,我們可以在短時間內得到反應的中間產物,而這種中間產物在實驗中是難以觀測到的,同時,我們可以通過過渡態(tài)搜索,得到產物的中間形式及勢壘,在這種機理的基礎建設下,科研工作者們可以得到在理論上的有效指導,從而去設計及實現性質優(yōu)異的CO2還原催化劑。
實際的電催化系統(tǒng)是非常復雜的,并且我們幾乎不可能同時考慮到所有的反應因素。在整個反應中,有很多的影響因素,包括電的表面結構,固相-液相界面的電荷分布,以及電解液的溶劑影響?;谝环N合理的近似,很多電催化中的理論模型被提出,這些理論模型忽略了上述所提到的不固定的影響因素,而只關注于問題的主要矛盾,我們稱之為CHE模型即計算氫電模型。
詳細來說,CHE模型基于以下假設:
(a)對于電化學的半反應來說,電與電解液界面的質子與電子耦合的動力學勢壘足夠小,可以被忽略。例如,O2變成OOH, OH 變成H2O, 理論得到的勢壘是0.15V ~ 0.25V, 這種數值的勢壘在室溫中即可克服。因此,這種反應的可行性是基于每一個電化學反應的自由能的不同。
(b)在考慮了施加電場的因素,以及我們需要避免的復雜的溶劑化質子效應之后,人們引入了可逆氫電作為參比電??赡鏆潆姷暮x就是氣體氫氣在1個大氣壓下,與質子和電子的結合相平衡,在電勢為0V和全pH的條件下。因此,一個質子-電子對在半反應中的化學勢,在不施加任何外加電壓的條件下,就等同于1/2的氣相下的氫氣。因此,在計算的基本步驟中,A* + H++ e- → *AH, 其中自由能ΔG(U=0)的改變等同于A* + 1/2H2 → *AH. *代表活性物種吸附在電表面。當我們施加外加偏壓U時,質子-電子對的化學勢則移動了-|e|U.
(c)所有的吸附物種的化學勢是基于密度泛函理論所計算的自用能。氣體分子的熵矯正是根據標準來進行校正的。原始的CHE模型根據經驗進行溶劑效應的校正。
經長時間的理論摸索與總結之后,一種包含少量的水以及連續(xù)的介電因素的模型被認為是zui合理的模型。
3、理論預測材料
在已經建立的理論工具下,我們可以進行有效的電材料的篩選,例如金屬和半導體等等。
(1)金屬與合金
金屬以及合金電具備優(yōu)良的電導性以及超高的穩(wěn)定性,因此其廣泛應用于CO2還原電。根據數量眾多的CO2還原終產物,純金屬電可以被分為四類:(a)終產物為CO,例如Au、Ag、Pd 和Zn;(b) 終產物為HCOOH, 例如Sn、Hg、Pb 和In;(c)終產物為碳氫化合物,目前只包括Cu,以及產量比較少的兩種金屬,Ni和Pd;(d)終產物只包含氫,例如Pt、Ni。因此,在純金屬中,只有銅是一種有潛力投入實際應用的催化劑。
Peterson 等人發(fā)現在CO的吸附能與其他碳結合的物種有著很好的線性關系,這種關系也可以被我們所熟知的d帶理論所揭示。CO的吸附能力過弱,CO傾向于在電表面脫附,即生成CO產物。上述的(a)類金屬就是這種情況。而CO的吸附能里過強,表明催化劑將強有力的將*CO還原成*CHO.圖2展示了一個過電勢的火山型曲線,將CO的吸附能與實驗中的過電勢很好的結合在一起。Cu非常接近于火山頂,表明它在C1產物生成中表現出非常好的催化能力,但是它仍然存在了接近-0.8V的過電勢,限制了它的工業(yè)化應用進程。
(a)碳產物成鍵與氧產物成鍵。(b)金屬表面CO2還原的火山型曲線。
除了CO吸附能這個因素外,其他的熱力學以及動力學展示方法也同樣被引入,來展示不同催化劑的催化能力[3]。圖3將CO吸附能和電流密度結合起來,提出了一個動力學活性火山曲線。電流密度可以從實驗和計算微動力學模擬中得到,與催化活性相關。越高的電流密度表示催化性質越好,對于純金屬來說,CO的吸附能和COOH的吸附能存在某種關系,導致了不同的CO2還原為CO的過電勢的存在。但是目前發(fā)現的這種關系,并不普適于所有材料。對比來說,酶模型的活性位點就不適用與這種關系,但是在Au/Ag中來說,CO的吸附能越小,對應了較小的COOH的吸附能。
(a)CO吸附能與COOH吸附能,(b)CO吸附能與H-*CO過渡態(tài)能量。
對于均相合金來說,引入單原子摻雜也是一種很好的提高催化活性的方法。如圖4所示,根據密度泛函理論的溶劑模型,Lim課題組[4] 設計了一系列的Ag基催化劑,主要是多原子的摻雜以及p區(qū)元素摻雜可以有效的改善金屬表面,實現參雜物與吸附物種的相互作用。我們可以看到d區(qū)元素摻雜,可以利用d帶理論合理的解釋,然而p區(qū)元素則與d帶理論不符,因此,可能存在電化學中的不同效應。
(a)p區(qū)摻雜元素的*COOH中間體的結合機理示意圖。(b)d軌道元素的不同中間體的吸附能。(c)*COOH和*CO中間體的能量校正,針對位于d帶中心和p區(qū)元素摻雜。
(2)金屬-非金屬化合物(氧族、硫族)
對于金屬-非金屬化合物來說,例如金屬氧化物,硫化物等等,同樣被視為低成本的可替代金屬的CO2還原催化劑。我們發(fā)現金屬和非金屬對于C和O的吸引力是不同的,這說明,在CO2還原中,其對于中間產物的吸引力也存在著不均一性。因此,這些材料有可能跳出d帶理論的支配,存在非同尋常的催化活性。
不同金屬位點的O結合能。作為CH4/CH3OH選擇性的衡量標準。
例如在RuO2體系中,催化活性與氧原子的結合能力息息相關 [5]。材料表面所吸附的OH促進了甲醇的生成,而削弱了甲烷的產生。通過高通量計算方法,表明p軌道的參與很可能可以提高d帶理論所支配的電催化材料的本征活性。他們列舉了一些可能存在高活性的CO2還原催化劑,例如RhTe2, IrTe2,ScS2,等等。這些候選材料可能存在較高的CO2催化活性,以及對于抑制H2的產生有著良好的選擇性。在實驗中,WSe2 和MoSSe 已經被成功合成,用于CO2還原為CO,實現了理論與實驗的統(tǒng)一性。
(a)不同金屬硫族化合物對于CO2還原成CO或者CH4的理論還原電勢。(b)不同金屬化合物的CO2還原/制氫的理論反應電勢。
除了這些二維材料以外,有趣的是,過渡金屬硫族化合物立方體的均一結構存在著較好的動力學穩(wěn)定性。這些立方體很容易形成,例如Ni-Fe-S立方體,在生物酶系統(tǒng)中發(fā)揮著很重要的功能,它在有機系統(tǒng)中,對于CO的利用是必不可少的角色。同樣,很多工作發(fā)現,在Ni元素存在的立方體中,它的催化性能可以跳出普適性的火山曲線,從而有著較高的CO2還原效率。
4、總結與展望
雖然目前實驗和理論的結合較為緊密,但是現今仍然存在著很多挑戰(zhàn)。比如(1)很多計算結果依賴于初始結構的建立,因此表面模型需要被很的識別和表征。(2)表面的不同的活性位點存在著不同的電催化性質,并且對于不同的中間產物有著不同的吸附能力,因此,的計算需要很龐大的計算量。(3)在水系電解液的反應中,HER競爭反應是不可避免的。雖然離子液體的加入可以有效的緩解這一競爭反應,但是在成本方面,仍需要進一步優(yōu)化。
總而言之,在未來的大數據時代中,由數據來指導實驗這一觀念,將在材料領域中開辟出一番天地。
對于目前研究的如火如荼的CO2催化,今天我們來深入探討一下,如何可以從理論指導實踐的方向上切入,切實可行的研發(fā)出、的催化劑。
1、理論計算中使用的CO2產物生成路徑
先,對于CO2的還原,可以追溯到光合作用上,通過觀察植物可得,植物通過暗反應可以吸收CO2排放氧氣,但是對于我們來說,這之中的中間產物,也就是CO2的加氫、脫水,所獲得產物才是我們所需要的,是可以直接用作燃料,或者用作工業(yè)合成氣的制備原料。
因此,我們先寫出CO2的各種產物反應方程式:
CO2 (g) + e- → *CO2- -1.9V
CO2 (g) + 2H+ + 2e- → HCOOH (l) -0.2V
CO2 (g) + 2H+ + 2e- → CO (g) + H2O (l) -0.11V
CO2 (g) + 4H+ + 4e- → HCHO (l) + H2O (l) -0.07V
CO2 (g) + 6H+ + 6e- → CH3OH (l) + H2O (l) 0.03V
CO2 (g) + 8H+ + 8e- → CH4 (g) + 2H2O (l) 0.17V
2CO2 (g) + 12H+ + 12e- → C2H4 (g) + 4H2O (l) 0.47V
在上述方程式的末尾,我們可以看到不同的電壓值,這是根據熱動力學中的能斯特方程所得,可以對于CO2的不同產物,得到其所對應的半反應中標準電電壓。其概念就是,我們所得到產物所需要的zui小電壓以及電流剛開始不為零的電壓,與能斯特方程所得數值大概相同。如果所施加的實際電壓高于理論電勢,即成稱為過電勢。而zui理想的電材料應該具備的要求是,過電勢接近于零。
目前為止,雖然很多CO2還原電材料已經被研發(fā)出來,但是在實驗中,不可避免的經歷了很多失敗,嘗試了很多無用的材料,也浪費了很多精力。在這個時候,理論預測,就體現出了它的。通過理論計算的預測,我們可以排除一些對于CO2不友好的材料,比如,吸附能力差、對于CO2的吸電子能力沒有增益作用等等。同時,我們也可以得知,什么材料在CO2還原中才是天生的寵兒。
2、常用計算模型和方法
在理論模擬中,如今比較成熟的、比較常用的仍然是基于密度泛函理論的計算,經實踐所得,這仍然是一個理論模擬中強有力的理論指導。通過計算,我們可以在短時間內得到反應的中間產物,而這種中間產物在實驗中是難以觀測到的,同時,我們可以通過過渡態(tài)搜索,得到產物的中間形式及勢壘,在這種機理的基礎建設下,科研工作者們可以得到在理論上的有效指導,從而去設計及實現性質優(yōu)異的CO2還原催化劑。
實際的電催化系統(tǒng)是非常復雜的,并且我們幾乎不可能同時考慮到所有的反應因素。在整個反應中,有很多的影響因素,包括電的表面結構,固相-液相界面的電荷分布,以及電解液的溶劑影響?;谝环N合理的近似,很多電催化中的理論模型被提出,這些理論模型忽略了上述所提到的不固定的影響因素,而只關注于問題的主要矛盾,我們稱之為CHE模型即計算氫電模型。
詳細來說,CHE模型基于以下假設:
(a)對于電化學的半反應來說,電與電解液界面的質子與電子耦合的動力學勢壘足夠小,可以被忽略。例如,O2變成OOH, OH 變成H2O, 理論得到的勢壘是0.15V ~ 0.25V, 這種數值的勢壘在室溫中即可克服。因此,這種反應的可行性是基于每一個電化學反應的自由能的不同。
(b)在考慮了施加電場的因素,以及我們需要避免的復雜的溶劑化質子效應之后,人們引入了可逆氫電作為參比電??赡鏆潆姷暮x就是氣體氫氣在1個大氣壓下,與質子和電子的結合相平衡,在電勢為0V和全pH的條件下。因此,一個質子-電子對在半反應中的化學勢,在不施加任何外加電壓的條件下,就等同于1/2的氣相下的氫氣。因此,在計算的基本步驟中,A* + H++ e- → *AH, 其中自由能ΔG(U=0)的改變等同于A* + 1/2H2 → *AH. *代表活性物種吸附在電表面。當我們施加外加偏壓U時,質子-電子對的化學勢則移動了-|e|U.
(c)所有的吸附物種的化學勢是基于密度泛函理論所計算的自用能。氣體分子的熵矯正是根據標準來進行校正的。原始的CHE模型根據經驗進行溶劑效應的校正。
經長時間的理論摸索與總結之后,一種包含少量的水以及連續(xù)的介電因素的模型被認為是zui合理的模型。
3、理論預測材料
在已經建立的理論工具下,我們可以進行有效的電材料的篩選,例如金屬和半導體等等。
(1)金屬與合金
金屬以及合金電具備優(yōu)良的電導性以及超高的穩(wěn)定性,因此其廣泛應用于CO2還原電。根據數量眾多的CO2還原終產物,純金屬電可以被分為四類:(a)終產物為CO,例如Au、Ag、Pd 和Zn;(b) 終產物為HCOOH, 例如Sn、Hg、Pb 和In;(c)終產物為碳氫化合物,目前只包括Cu,以及產量比較少的兩種金屬,Ni和Pd;(d)終產物只包含氫,例如Pt、Ni。因此,在純金屬中,只有銅是一種有潛力投入實際應用的催化劑。
Peterson 等人發(fā)現在CO的吸附能與其他碳結合的物種有著很好的線性關系,這種關系也可以被我們所熟知的d帶理論所揭示。CO的吸附能力過弱,CO傾向于在電表面脫附,即生成CO產物。上述的(a)類金屬就是這種情況。而CO的吸附能里過強,表明催化劑將強有力的將*CO還原成*CHO.圖2展示了一個過電勢的火山型曲線,將CO的吸附能與實驗中的過電勢很好的結合在一起。Cu非常接近于火山頂,表明它在C1產物生成中表現出非常好的催化能力,但是它仍然存在了接近-0.8V的過電勢,限制了它的工業(yè)化應用進程。
(a)碳產物成鍵與氧產物成鍵。(b)金屬表面CO2還原的火山型曲線。
除了CO吸附能這個因素外,其他的熱力學以及動力學展示方法也同樣被引入,來展示不同催化劑的催化能力[3]。圖3將CO吸附能和電流密度結合起來,提出了一個動力學活性火山曲線。電流密度可以從實驗和計算微動力學模擬中得到,與催化活性相關。越高的電流密度表示催化性質越好,對于純金屬來說,CO的吸附能和COOH的吸附能存在某種關系,導致了不同的CO2還原為CO的過電勢的存在。但是目前發(fā)現的這種關系,并不普適于所有材料。對比來說,酶模型的活性位點就不適用與這種關系,但是在Au/Ag中來說,CO的吸附能越小,對應了較小的COOH的吸附能。
(a)CO吸附能與COOH吸附能,(b)CO吸附能與H-*CO過渡態(tài)能量。
對于均相合金來說,引入單原子摻雜也是一種很好的提高催化活性的方法。如圖4所示,根據密度泛函理論的溶劑模型,Lim課題組[4] 設計了一系列的Ag基催化劑,主要是多原子的摻雜以及p區(qū)元素摻雜可以有效的改善金屬表面,實現參雜物與吸附物種的相互作用。我們可以看到d區(qū)元素摻雜,可以利用d帶理論合理的解釋,然而p區(qū)元素則與d帶理論不符,因此,可能存在電化學中的不同效應。
(a)p區(qū)摻雜元素的*COOH中間體的結合機理示意圖。(b)d軌道元素的不同中間體的吸附能。(c)*COOH和*CO中間體的能量校正,針對位于d帶中心和p區(qū)元素摻雜。
(2)金屬-非金屬化合物(氧族、硫族)
對于金屬-非金屬化合物來說,例如金屬氧化物,硫化物等等,同樣被視為低成本的可替代金屬的CO2還原催化劑。我們發(fā)現金屬和非金屬對于C和O的吸引力是不同的,這說明,在CO2還原中,其對于中間產物的吸引力也存在著不均一性。因此,這些材料有可能跳出d帶理論的支配,存在非同尋常的催化活性。
不同金屬位點的O結合能。作為CH4/CH3OH選擇性的衡量標準。
例如在RuO2體系中,催化活性與氧原子的結合能力息息相關 [5]。材料表面所吸附的OH促進了甲醇的生成,而削弱了甲烷的產生。通過高通量計算方法,表明p軌道的參與很可能可以提高d帶理論所支配的電催化材料的本征活性。他們列舉了一些可能存在高活性的CO2還原催化劑,例如RhTe2, IrTe2,ScS2,等等。這些候選材料可能存在較高的CO2催化活性,以及對于抑制H2的產生有著良好的選擇性。在實驗中,WSe2 和MoSSe 已經被成功合成,用于CO2還原為CO,實現了理論與實驗的統(tǒng)一性。
(a)不同金屬硫族化合物對于CO2還原成CO或者CH4的理論還原電勢。(b)不同金屬化合物的CO2還原/制氫的理論反應電勢。
除了這些二維材料以外,有趣的是,過渡金屬硫族化合物立方體的均一結構存在著較好的動力學穩(wěn)定性。這些立方體很容易形成,例如Ni-Fe-S立方體,在生物酶系統(tǒng)中發(fā)揮著很重要的功能,它在有機系統(tǒng)中,對于CO的利用是必不可少的角色。同樣,很多工作發(fā)現,在Ni元素存在的立方體中,它的催化性能可以跳出普適性的火山曲線,從而有著較高的CO2還原效率。
4、總結與展望
雖然目前實驗和理論的結合較為緊密,但是現今仍然存在著很多挑戰(zhàn)。比如(1)很多計算結果依賴于初始結構的建立,因此表面模型需要被很的識別和表征。(2)表面的不同的活性位點存在著不同的電催化性質,并且對于不同的中間產物有著不同的吸附能力,因此,的計算需要很龐大的計算量。(3)在水系電解液的反應中,HER競爭反應是不可避免的。雖然離子液體的加入可以有效的緩解這一競爭反應,但是在成本方面,仍需要進一步優(yōu)化。
總而言之,在未來的大數據時代中,由數據來指導實驗這一觀念,將在材料領域中開辟出一番天地。
(本文內容來源于網絡,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)